三下乡|助力蓟州乡村振兴,将爱党爱国精神和科普知识融入百姓生活
7月18日至20日,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26人乘坐火车前往天津市蓟州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晓艳老师带队,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高波老师,辅导员梁悦、刘通老师以及学院20多名本硕学生参加。
7月18日,实践团在驻地举行了开营仪式。为了让实践团队员快速融入集体,增强团队凝聚力,刘东同学带领大家在驻地二楼开展了破冰团建活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增进了同学们间的友谊,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有效解答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为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破冰活动结束后,赵晓艳老师为“乡村振兴团”队员作动员讲话,强调在实践中要正确认识、统一思想、认真实践、增长才干。要求大家深入学习党史知识,发扬物理青年立德创新、博学笃实的院训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随后,赵晓艳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全体师生齐唱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诉说着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熟悉的旋律,演绎着难忘的岁月,激励着千万青年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01
乡村振兴,爱国精神在传承
7月19日,实践团首先来到天津市蓟州区礼明庄镇凉水泉村进行中国物理学家党员事迹宣讲。为更好地宣传中国物理学家党员故事,向建党百年献礼,实践团队员专门选取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于敏等为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代表,通过编排情景剧、朗诵、讲故事等形式,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乡村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
02
乡村振兴,科普知识在行动
为乡村中小学生科普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践团队员分成六组,为中小学生耐心讲解彩虹瓶和万花筒如何制作和其中的奥妙,手把手教他们制作彩虹瓶和万花筒。学生只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颜料,却能变化为七种颜色的彩虹瓶,学生也亲身体会到了老师所讲的光的反射原理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千变万化。“从科学家精神宣讲到科普小实验,从小朋友们的笑脸中可以看到,这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能感受到孩子们探究科学真理的种子在生根发芽,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很有意义”参与活动的王一凡老师说到。
03
乡村振兴,知农助农在实践
为践行“青春实践,科普先行”支农爱农的口号,实践团前往蓟州区官庄镇砖瓦窑村开展了助农活动。实践团队员深入基层了解体会农村生活,贴近乡村群众,为农村更好的发展献计献策。当地村民于叔为实践团师生耐心讲解基本的农活知识和种田经验,同时对镐头、镰刀、锄头、簸箕的使用方法进行了现场演示,不少实践团队员从未干过农活,他们纷纷拿起农具去田地和当地村民一起除草和犁地。
04
乡村振兴,建党精神在发扬
学生干农活时,偶遇了一位老党员教师,交谈中得知她曾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物理系,在场的队员无不为这奇妙的缘分感到惊喜。这位学姐向学生们讲解如何上好一堂物理课,并分享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为一个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她感叹到国家的繁荣与进步,嘱咐实践团队员们一定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无论在哪个年代都要向优秀党员学习,传承并发扬爱党、敬党的精神。
7月20日,实践团按照日程安排来到蓟州区盘山烈士陵园参观学习,深入了解革命先辈们保家卫国、抵御外敌、不畏艰难、前赴后继的英勇事迹。
实践团队队员们认真倾听关于盘山抗日根据地的故事,从革命先烈们曾经用过的武器、穿过的衣服、记录的笔记上,可以感受到当年条件如此艰苦,那一幕幕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那一个个英烈的故事可歌可泣。当地百姓运用地雷战、地道战等灵活多变的斗争形式,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才取得了胜利,也为此牺牲了2万多人。
在参观完纪念馆后,走入陵园内,道路的两侧是一排排整齐的墓碑,令人肃然起敬,一股浓浓的心酸突然萦绕在心中。同学们站在烈士纪念碑前默哀,缅怀先烈,向烈士致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心中的哀痛与敬意,回望革命历史,感叹先烈壮举,感恩当下美好生活。
默哀结束后,全体党员在赵晓艳老师的带领下,在烈士纪念碑前,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流露出的是爱党爱国之情,展现出的是青年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决心、信心与担当。
第一次干农活,第一次当演员,第一次为小朋友科普……三天的实践活动短暂而精彩,实践团的每位成员都受益匪浅,感慨颇多。每一位青年学生都将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展望美好未来。这将引导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走进乡村,将专业知识应用到乡村建设中,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实际行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
供稿 /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本期编辑 / 第二工作室
责任编辑 / 杨益林